一般人大多會認為,鐘錶業裏只有瑞士的最好。但他們恰恰忽視了機械錶設計製造最輝煌階段的其他國家的技術成就,尤其是當時十分出眾的德系鐘錶的發展歷程。由於德國在二戰中戰敗的原因,這樣一些曾經是世界頂尖級別的優秀品牌被輕易忽略掉了。本文涉及到的是一些經典簡單款的飛行軍表,尤其是德國軍用手錶中,B-Uhr(Beobachtungsuhr,德語,觀測表)的發展情況。


Lange B-Uhr

B-Uhr的開端,被逼迫出的戰爭陰謀下的傑作

  受《凡爾賽和約》苛刻條款的橫加限制,德國在一戰後如被閹割般地被迫縮小武裝力量。正當法國人在做著美夢,期待將德國變為世代農耕的農業國家的同時,德國總參謀部背著墨跡未幹的《凡爾賽和約》與蘇俄簽訂了旨在保存自身軍事實力的《拉帕落協定》,並在莫斯科近郊共同興建飛機製造廠來鍛鍊和培養自己的航空製造人員。至20世紀20年代末,德國利用民用航空的幌子在境內和前蘇聯培養儲備了大批空地勤人員。

  1933年希特勒上臺後,又開始擴軍備戰,大肆興建和擴建兵工廠。1933年5月1日,德國成立“帝國航空部”(Reichsluftfahrtministerium,簡稱RLM),同時從陸海軍中抽調550名航空技術軍官組建德意志帝國空軍(Reich Luftwaffe,簡稱RLW),其組建重點是轟炸航空兵中隊。

  在1935年前的157個兵工企業擴建項目中,其航空計時生産企業被帝國政府列為原料資源優先供應目標。也是在戰前的這個時期,格拉蘇蒂地區加強了以LANGE為主的鐘錶與彈藥引信製造企業,在黑森林地區則加強了傳統的Hanhart、Junghans、Stowa、Laco等鐘錶與彈藥引信製造企業的生産能力。此外在德國的最北方漢堡,由於那裏的企業産品多數涉及帝國海軍(KM)另一種優先技術兵器——潛艇,生産鐘錶的Wempe也在同一時期得到了強有力的技術與資金支援。
上述的最基本特徵也是我們今天包括飛行手錶在內的各種飛行儀錶系統最基本的原始特徵。這些特徵不但被應用到德國的空海軍系統,也同時在後來被引進到英國的軍用系統,以至二戰中和戰後美蘇都在此基礎上稍加改進後制定了自己更加詳細的標準。

   由於B-Uhr的首要裝備任務是幫助長距離飛行中的飛行員計算航時並提供其他精確的導航依據,所以對其諸如空戰中抗高過載的要求並不是很高。實際上,裝備B-Uhr的飛行部隊(運輸航空兵和轟炸航空兵),一旦在空中遭到攻擊,趕快逃命就成了當務之急,至於那個時候計時器的走時精確度到底如何,只有在擺脫了敵方的攻擊之後或者是胡亂地甩下炸彈返航途中才會被考慮在內。基於傳統空戰模式中的上述特點,短航程的殲擊航空兵配發的計時飛行表(如Hanhart 41型或Urofa 59型機芯)並沒有對計時的精確度提出更多的要求,以至於計時精度能做到堪用即可,並不需要非得達到天文臺級別的精度。這一飛行表設計指導思想一直持續到二戰結束才得以改觀,此間德國帝國航空部超過3萬隻配發給殲擊航空兵的飛行表在訂貨時無一被要求必須達到天文臺級別。
老道刻板的德國人總是按部就班地照計劃做事情,各式各樣的有預見性的發展規劃成為德國人日常生活中不可缺少的組成部分。到了1939年的8月,德國已經擁有各型現代化飛機3750架,而此間為駕駛這些飛機的飛行員配套的航空手錶也早在1933年或更早的時候就列入研製計劃,並在1935年取得一定的研究成果。按照航空部與海軍部共同的研製計劃,最早的飛行手錶直徑都不小于40毫米,參加秘密研製計劃的有江詩丹頓、百達翡麗、浪琴、朗格、Junhans、Hanhart、Tutima等多家境內外鐘錶企業。研製類型也分為7大類,其中B-Uhr被歸入精確導航觀測儀錶類。

  實際上關於B-Uhr標準的技術標準繁雜而冗長,按照此前海軍天文臺Rapsold博士與F. Spiess博士的研究成果,軍用精確計時器至少應有如下基本特徵:

1、在任何狀況下都容易分辨識別的表盤與表針,盡可能省略妨礙操作與觀測的各種修飾與附件。
2、便於使用者操作與維護。
3、表體在各種姿態的加速度變化條件下能夠快速地恢復正常運轉狀態。
4、在零下20度的條件下仍能可靠地工作。
5、在上述2和3的條件下均勻穩定的運作。

早期B-Uhr,博各家所長,精心設計,精心試驗

  實際上,B-Uhr包含了飛行員手腕上佩戴的B-Uhr、儀表板上特別裝備的B-Uhr、航空指揮所內帶有水準穩定裝置的B-Uhr等等,我們這裡著重談的是飛行員手腕上佩戴的B-Uhr。按照B-Uhr的最基本標準,在位於漢堡的德國海軍天文臺的測試中首先就淘汰了浪琴的林德博格系列飛行表和歐米茄的飛行表,因為他們所提供的樣表都具有複雜的、難於辨認的表盤和零七八碎的不可靠附件。早期的B-Uhr腕錶的樣品中也嘗試過使用傳統海軍船鐘樣式的24小時表盤來方便使用者利用太陽時確定自身的方位,但最終採用了折衷的測角表盤方案。在1933年至1936年間,朗格、百達翡麗與江詩丹頓都曾提供過比較符合條件的樣品供軍方測試。但由於採購價格和軍方保密等原因,戰前最終被採用的只有朗格一家的産品。包含測試的樣品在內,朗格提供了43型機芯和45型機芯兩款來為B-Uhr做心臟。其表殼直徑的規格也有55毫米、58毫米兩種。這一時期的B-Uhr表盤為方便夜間使用,所有的時標、指針與刻度都帶有鐳基夜光涂層,並明確地被定為兩種格式,但是仍帶有明顯的試驗色彩:

1、早期試驗型:黑色亞光表盤時標內外環分開標識,內環時標每間隔60度標有一個夜光點並標有相應的圓周角度,外環為5-55的5進位阿拉伯數字夜光時標,0點位置被替換為箭頭指向圓周的兩側有夜光圓點的夜光三角標識。
2、中期裝備型:黑色亞光表盤時標內外環分開標識,內環按小時間隔標有均勻的6個或12個夜光點,外環仍為5-55的5進位阿拉伯數字夜光時標,0點位置被替換為箭頭指向圓周的下端帶有短豎線的夜光三角標識。
3、其他試驗類型:基於上述兩種規格,表盤改為白色,個別型號的三角標識由阿拉伯數字0代替的表盤。


IWC B-Uhr 1940

上述表盤中,搭載43型機芯的擺輪直徑為19.5毫米,搭載45型機芯的擺輪直徑為17.5毫米。為便於停秒時辨認秒針,朗格為B-Uhr配用的43型和45型機芯均使用了具有停秒功能的中央秒針裝置,這種醒目的中央秒針風格最後被一直沿用到戰爭結束。而為便於操作者戴手套時仍舊能輕鬆操控表冠,表冠被試驗性地加大,把管也被相應地加長加粗。這一時期的B-Uhr,表殼多為銅殼鍍鎳工藝,表耳則是直徑2毫米的圓形銅柱折成U型後被焊接在表殼兩側。表冠既有普通桶型結構的,也有皇冠型的,更有傳統南瓜型的。

  早期的B-Uhr隨德國軍隊參加了與蘇俄共同舉行的各類軍事演習,而後又參加了西班牙內戰,並在使用者的建議下于1937年做了一些改進。如表殼的規格被統一正式確定為55毫米,表殼的材料統一採用融模鑄造工藝的合金殼體。每一枚B-Uhr都于出廠前在廠家或軍方的嚴格調教下達到了天文臺級別,帝國航空部也正式為B-Uhr頒布了航空部精密計時器服役編號:FL23883,其中開頭的FL23為精確導航儀錶類服役編號。但計時規格仍有24時製表盤和12時製表盤兩種規格。

在1940年以前,B-Uhr的表盤沒有太多的變化。但是為了討好帝國航空部的首腦們,朗格曾經于1938年底特製過10隻裝有45型機芯的銀殼B-Uhr來送禮。其表殼的規格仍就是55毫米的外徑,表盤的風格更加簡捷,更接近萬國表的馬克兒。連同為打點疏通關係製造的各奢華型號的B-Uhr在內,朗格在戰前僅為納粹德國空軍提供了189隻配有43型或45型機芯的B-Uhr,這些遠遠無法滿足正在做戰爭準備納粹德國的裝備需求。

  中後期的B-Uhr,茁壯成長,如日中天

  1940年納粹德國在入侵波蘭、西歐和北歐的歷次戰役中損失了大量的飛機,其結果是隨著這些戰損也同時損失了大量的飛行員和綁在飛行員胳膊上的B-Uhr。而格拉蘇蒂的朗格無法在短時間內提供出足夠多的B-Uhr來滿足軍方無底洞般的需求。軍方早已預料到這種捉襟見肘的狀況,很有預見性地于1938年開始制定擴大B-Uhr生産的計劃。自1940年起,各類型B-Uhr的生産計劃被擴大到超過20家。其中,配備飛行員的B-Uhr生産除格拉蘇蒂和朗格外,Wempe, Lacher & Co.(Laco)與Walter Storz(Stowa)和瑞士萬國表等其他4家鐘錶企業也一併參與進來。

  擴大了的生産計劃充分地吸取了此前朗格B-Uhr的列裝經驗,為方便生産和維護,所有列裝部隊的B-Uhr採用統一外觀規格。其1940年以後總共5家企業(含瑞士萬國表公司)生産的B-Uhr技術細節都有如下的共同特點:

1.都使用了大型高精度懷錶機芯,以配合55毫米的表徑要求,同時使用帝國航空部統一分配的服役編號:FL23883。
2.為確保精度,擺輪系統都使用了寶璣遊絲,但整表並不具備防震功能。
3.由於各廠家的産品都改自早先的小三針懷錶機芯,所以為滿足軍方提出的可停秒的大型中央秒針的要求,各廠一致性地採用改進間接秒輪和增加停秒裝置。
4.各廠無一例外地採用超大型表冠,以滿足軍方對為配合“飛行員在高空中佩戴厚重手套後仍能有效操作表冠”所提出的要求。
5.易讀性非常好的黑色12時製表盤配醒目的白色阿拉伯數字與菱形醒目夜光指針,正12點位置有單獨的三角箭頭夜游標識(個別廠家在1940年早期為兩點式夜游標識)。
6.配有獨特的超長超厚實的環形封閉式皮錶帶,錶帶通過表耳釘後被鉚釘固定起來。飛行員藉以將表佩戴在飛行夾克的袖子外面從而可以更方便地讀取時間,即使表扣松脫,表也不會輕易從腕部脫落。
7.德國各家表廠的B-Uhr均為外觀尺寸統一的合金錶殼,壓蓋式錶殼後背。各廠家的表殼工藝隨年代不同稍有差異。瑞士萬國表的B-Uhr則採用不銹鋼同一外觀規格的表殼。
8.同期仍有兩種夜光表盤規格:一種是類似早期內外環分開標識的表盤列裝部隊,但統一採用標準的12時制機芯,內環角度標識改為1-12的阿拉伯數字標識。另外一種則是時標標識為1-11的阿拉伯數字,12點位置為箭頭指向圓周兩側帶圓點的三角標識。

mobile01-3916e2a951d9a11951f8191a86b7a1d7.jpg

Type B (Baumuster B) starting in January 1941


朗格在1940年至1945年戰爭結束期間,同時使用45型和48.1型機芯製造B-Uhr,其中45型機芯主要集中在1941年以前,此後則統一使用48.1型機芯。朗格的48.1型機芯脫胎于20世紀初的48型懷錶機芯,表芯直徑48毫米,合金擺輪直徑則是20毫米,擺頻為每秒18000次,採用具有停秒功能的中央秒針機構。根據朗格博物館提供的官方數字,直至戰爭結束,朗格共使用48.1型機芯為德國空軍提供了6904枚B-Uhr。

  另外,在1941年-1944年間列裝給武裝黨衛隊炮兵偵察觀測分隊的200隻B-Uhr的規格和盤面則略有不同。其表殼直徑改為65毫米,表盤的盤面上印有SS標識和炮兵偵察觀測分隊的M-B標誌(Messbatterie),其阿拉伯數字時標的印製方法也是鏡面反向的。朗格當時的供貨量是每月10隻。


Wempe B-Uhr

漢堡的Wempe是戰爭期間第二家參與B-Uhr計劃的製造企業。Wempe自己並不出産基礎機芯,而是從格拉蘇蒂的製表企業購入43.1型機芯自行裝配,同時也從瑞士購入Thommen Waldenburg 31型機芯來配載自家出産的B-Uhr。兩者的外觀區別僅是,表殼後蓋處分別為BL和BLT縮寫。由於戰爭後期,處在盟軍轟炸航線必經之處的漢堡時常遭到轟炸,我們今天尚無法找到Wempe當年完整的供貨檔案,其具體的列裝數字也不可考證,這不得不令人遺憾。另有為數不詳的朗格公司的B-Uhr的表殼後蓋內的生産商標識是Hamburg Wempe而不是朗格公司本身,今天這些表也可以獲得朗格公司依照二戰遺留檔案所開具的證書和當年訂/供貨檔案的副本。這樣的B-Uhr依據史料,是不能算作Wempe的産品的。

在這裡,我們又不得不扭轉話題,再次回到二戰中談一談另外一款很傳奇的萬國飛行表:為應付1940年末出現的裝備缺口,德國帝國航空部從瑞士的萬國表公司緊急訂貨1000隻B-Uhr應急。萬國表對自己20世紀初的一款航海級52型小三針手卷懷錶機芯做了設計變更,成為具有中央秒針的52 T-19 H4 S.C型機芯(簡稱52SC機芯,S.C為中央秒針的縮寫)。新的機芯只生産了1200隻,其中的1000隻在裝入統一55毫米規格的B-Uhr不銹鋼表殼後於1940年內被發往柏林,另外的200隻則作為航海計時器賣給了納粹德國的老冤家:英國皇家海軍(BRM)。這批裝有52S.C機芯的B-Uhr異常的健壯,不但裝備遠端轟炸航空兵、運輸航空兵,也同時裝備工作環境異常惡劣的前線轟炸航空兵的俯衝轟炸機聯隊。作為最初被設計成懷錶機芯改型的52SC能有如此優異的表現,萬國表的設計製造水準不得不再次令人刮目相看。


Laco B-Uhr 1943

戰爭期間位於德國黑森林北部邊緣Pforzheim的Lacher & Co.(Laco)也通過搭載Durowe D5型機芯來生産B-Uhr飛行表。Durowe D5型機芯的規格為超大直徑的22令格、22石,配有Laco自家提供的22毫米大型擺輪系統。由於Laco的表芯並非完全自産,其22令格的夾板系統和齒輪組均購自本地區的其他零部件協作企業,超大的表芯體積導致外徑55毫米的表殼勉強能塞入這款表芯。所以,Laco生産的B-Uhr在粗暴的使用環境下會有表耳從纖薄的表殼上斷裂下來的危險。


STOWA B-Uhr 1940

Pforzheim城內的另外一家企業是Walter Storz(Stowa),早期的B-Uhr採用自家的427型機芯。由於會與本地的Laco同時爭奪製表資源,Stowa乾脆學Wempe從瑞士的Unitas直接購入現成的2812基礎機芯稍加改造後配載到B-Uhr中。Unitas 2812型機芯的規格為18令格、20石,配有18令格的擺輪,但其機芯夾板打磨要比Laco的機芯更漂亮耐看,其裝入表殼後的耐用程度也遠高於Laco的産品。

  由於戰後Laco與Stowa所在的Pforzheim劃歸法佔區。其內工廠企業要麼被當作戰爭賠償徹底拆遷抵債,要麼繼續為法國政府生産戰爭賠償,所遺留的資料也不盡完整。根據不完整的資料,Laco與Stowa在戰爭期間各自生産了不少於6500隻B-Uhr提供給德國空軍。並且,在戰後相當一段時間裏,Stowa繼續為法國佔領當局製造列裝法國空軍幻影戰鬥機中隊的Stowa飛行手錶。

  用途和歸宿:死神、幽靈與救世主腕上的希望

  B-Uhr的産量不低,總量超過2萬隻,其最初的主要列裝對像是裝備容克52運輸機的運輸航空兵部隊。後期因搭載B-Uhr的大型表芯雖浪費原料卻可以提高生産效率的原因,截至戰爭結束前,帝國航空部就定購了不下2萬隻。並廣泛裝備到遠端轟炸航空兵部隊和前線轟炸航空兵的俯衝轟炸機聯隊。

  二戰時期,德國空軍的電子導航系統遠不如盟國一方的好,其電子導航系統多數處於被全時干擾狀態。此時,執行遠端轟炸與運輸任務的帶隊長機領航員與正副駕駛員在封閉式導航定位中所能依靠的就是手腕上綁定的B-Uhr。有一種説法是,英國在倫敦空戰中繳獲德國人佩戴的B-Uhr後,對其表盤盤面科學的設計風格産生興趣,隨後也制定了自己的軍表標準。這樣的説法雖然無從考證,但是在那個慘烈的年代裏,因空戰時躲避攻擊而偏航的飛機的確是要靠這麼一隻計時精確可靠的導航手錶來找到幸運的歸途。此外,德國在歷次夜間作戰(包括歷次夜間特種空降作戰),以及在支援沙漠之狐隆美爾作戰的行程數千公里的北非跨海空運中,依靠的全是封閉式導航手段,其所用工具僅僅是導航員手腕上的B-Uhr和圓盤式簡易導航計算器而已。可以毫不誇張地説,沒有依靠B-Uhr做精確導航,德國的很多軍事行動將毫無戰果,隆美爾將軍在北非也絕無支撐到當元帥的那天,而史達林格勒戰役也許可以更早地以失敗收場。

  此外由於朗格出産的B-Uhr是如此的精緻和成功,以至當時第三帝國上下的頭面人物都競相不惜挪用戰爭資源來佔有一隻朗格公司所生産的B-Uhr。B-Uhr儼然成為當時帝國航空部內討好長官首腦最珍貴的上等禮物,而朗格公司也樂意專門生産一些限量版的銀殼B-Uhr來疏通方方面面的關係。

  不太好的歸宿是,作為激烈戰場上的最終失敗者,B-Uhr及其主人們的命運都不是太好。由於裝備B-Uhr的飛行部隊的飛機多為速度慢、自衛火力不強的運輸機和轟炸機,其飛行人員損失嚴重。以運輸航空兵為例,僅1940年德軍入侵荷蘭的特種空降作戰中,德軍就損失了至少近300架從各個航校臨時抽調承擔運輸任務的容克52型運輸機。而損失掉的飛行員多數為航校教官,其所佩戴的B-Uhr,大多是朗格公司戰前所産的B-Uhr試驗型號中的絕大部分。而後入侵挪威和在希臘克裏特島作戰中也損失慘重。在史達林格勒會戰中,僅容克52型運輸機就損失了450架,以每架飛機配2隻B-Uhr計算,那900隻B-Uhr的命運就不會太好,飛行員即使僥倖跳傘,估計也多數被凍死或被俘,其佩戴的B-Uhr也就不知所終了。而轟炸航空兵則從外派西班牙的飛行部隊開始,直到此後諸如不列顛空戰及東線戰場的各次戰役,最後再到德國戰敗,B-Uhr同它的佩戴者一樣在不停地損失並供不應求。

  B-Uhr在列裝期間,每個月都要被精心調校一次,所有的表都必須達到航海觀測表級別(略高於或等同於天文臺級)。隨著二戰納粹德國的戰敗,這些僅存不多的B-Uhr也一同隨佩戴者流失民間。當年一隻普通的B-Uhr訂貨價格在220-290帝國馬克之間,而今一隻品相尚好的B-Uhr可以被拍賣到5000歐元,特別版本的則在7萬歐元上下,也是眾多收藏者的夢中情人。

※延伸閱讀 → 飛行五大廠機蕊

 

 

arrow
arrow

    貝殼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